开启辅助访问

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回复: 0

日本亲华派知华派变迁

[复制链接]

580

主题

1486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289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论坛特别贡献勋章管理员超级版主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中,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日本“知华派”人士可划分为两代。第一代“知华派”人士活跃于战后初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蜜月期,他们大多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并对日本对华欠下的历史罪孽具有负罪感与愧疚感。基于对华情感与政治立场,这一代“知华派”人士几乎可与“亲华派”画等号。检索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后可以发现,共有601位外国人士被《人民日报》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从国籍看,日本人最多,达111名,其中不乏老一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挖井人”。

这一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1993年,自民党结束维系38年的长期执政,1996年,长期友华的社会党进行改组,此时的日本政坛也实现世代更替。政坛的剧烈震荡和权力更替波及日本的对华政治生态,新一辈“知华派”群体出现分化。一方面,部分第二、三代政治家(如鸠山由纪夫、福田康夫)接续父辈的亲华传统,成为推动中日友好、妥处两国分歧的新一代“知华派”;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结束以及美国对台战略转向,日本产生了一批“亲美友台”人士。相较于上一代,90年代成长起来的“知华派”在对华态度上不再具有浓厚的“赎罪”意识与“助华”情怀。

当下,“知华派”在日本陷入两难境地。例如,自民党内被称为“鸽派”的前“宏池会”二号人物林芳正在去年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时候,有极端声音曾称“正因为他知华所以选不上”。这种极端言论折射出日本“知华派”群体如今的尴尬处境: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知华”本应成为日本政界的宝贵“储备金”,但“知华≈亲华”的污名化论调,却极易让这类人士陷入争议漩涡。

此外,日本的“知华派”还面临其他困境。随着上一代“知华派”离世或淡出政坛,新一代“知华派”再难形成群体效应以应对日益右倾化的政局。而且,在官僚体系内,“知华派”逐渐被边缘化,不再居于日本外交决策的核心圈层。在安倍晋三执政期间,他刻意任用非“知华派”人士担任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等要职。安倍去世后,这一情况依然如故。2024年,金杉宪治成为7年来首位非“中国学派”出身的驻华大使。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曾坦言,继自民党前干事长野中广务(2018年去世)、二阶俊博(2024年宣布不再参加众议院选举)之后,日本政坛已难再有对华沟通的强有力人脉。随着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加之日本社会惯有的“读空气”式舆论环境与“忖度”的政治文化,“知华派”人士逐渐不敢公开客观表达其真实的对华态度。

面对日本“知华派”的代际嬗变与现实处境,期望日本能与中方一道,为日本“知华派”人士的成长与发挥作用创造更友好的环境。首先,日本媒体需摒弃对华认知的“负面滤镜”,以客观、理性态度呈现中国真实的发展面貌,减少对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赴华的心理误导,降低他们“用脚丈量真实中国”的心理门槛,助力他们形成对中国现实的客观判断。其次,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可以珍视并赓续上一代“知华派”人士与中方结成的传统友谊,引导相关群体主动倾听、理解彼此关切,共同探索并构建中日关系新型叙事。最后,期待日本能够正视“知华派”人士在中日关系中的独特价值:即使当前处境困难,这类群体仍是可以在关键节点发挥作用的“减震器”,应主动为“知华派”人士提供支持,助力他们在中日危机管控和多层次交流中继续发挥桥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兔子的那些事儿

GMT+8, 2025-9-16 20:01 , Processed in 0.05050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